(相关资料图)
最近风靡全网的 ChatGPT,大家都玩过了吗?
比尔 · 盖茨赞其出现「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」。
马斯克大呼「厉害得吓人」 。
一时间,各行各业人人自危,生怕自己的职位被它取代。
甚至,纽约教育系统已将 ChatGPT全面封杀,因为它能帮大学生写作业。
鱼叔也试着玩了玩。虽然 ChatGPT 在电影方面,还有点「人工智障」。
但假以时日,谁又能说得准它能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呢。ChatGPT 能不能取代我们的工作?它会提供更多便利?还是平添更多烦恼?35 年前一部国产片,豆瓣8 分 +,以超前的想象和犀利的视角,早已替我们做出了解答——《错位》可能很多人都幻想过,能否在不失业的情况下,让 AI 替自己工作。有博主试验让 ChatGPT 替自己写文案。发现只要稍加调教,就能原地上岗。那么,或许 ……?本片男主,科研局的赵局长(刘子枫 饰)也动了这一念头。他虽说身居要职,但也和今天的打工人一样,有严重的工作焦虑。他是老派的知识分子,踏实肯干,却不擅长待人接物,难以适应体制工作。每天发表讲话、赶场开会,还得应付各种酒局、上下打点关系,这些都让他心力交瘁。影片一开始就以先锋性的拍摄手法呈现了一段超现实的梦境,揭示了他严重的精神内耗。梦里,他站在发言台上,周遭一片橙红,弥漫着火烧眉毛的紧张感。没有听众,围着他的是一圈形状各异的几何体。但眼前的一堆堆话筒,依然无声地催促他讲话。他感到来不及了,必须马上念完手中的发言稿。但忽然间,无数张纸从天而降,恍然觉得一辈子都被困在了这些纸张里。噩梦中惊醒后,他起身坐在桌前,平复着残余的不安感。书架上一个小机器人映入眼帘,他拿下来把玩了一番,陷入了沉思。科研,才是他所擅长的。他早已掌握了尖端的技术,他设计的机器人被俄国和德国争抢着购买专利。巧的是,他刚被告知,实验室进口了一批特殊的仿生材质,可以让机器人呈现以假乱真的皮肤效果。既然万事俱备,赵局长决意付诸行动。他对着电脑敲敲打打,将一堆线路、金属元件进行组装,经过夜以继日的测验,终于大功告成。另一个赵局长,惊艳诞生了。初代版本虽不完美。但好在具备很强的学习功能,可以通过长期的信息输入不断完善。赵局长悉心调教后,终于实现了机器人替自己上班的愿望。只需拍拍手,机器人就穿戴整洁地提着公文包奔赴工作地。面对大小会议。机器人版赵局长能在短时间内将发言稿一字不落地背下来。无论多少人的场面都稳如泰山,自信应对。真正的赵局长还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时。假赵局长已经干完了堆成山的工作,而且能确保不出任何差错。最惊喜的是,各种突发状况,他也能随机应变。一次,开会时机器人突然短路,后背出现红色的火光。不幸被同事撞见了,来了句「赵局长,你怎么着火了啊?」,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的身上。假赵局长反应迅速地完成自我修复,反而泰然质问对方哪里着火了。在对方失口道歉后,他又非常巧妙地把话题引到了保险大会的主题上。「刚才那位同志说我着火了,着火不要紧,为什么呢?因为我参加了保险。」不仅化解了尴尬,还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智慧又风趣的良好印象。还有一次,假赵局长被拉着去了酒局。推脱不掉,被强灌了几杯酒。这时他还没有被设定能喝酒的程序,导致马上身体就出了问题。但他及时找借口离场,在倒地之前踉跄着奔回了家。完全是一个靠谱的打工人替身,让真赵局长打消了各种顾虑。科技的登峰造极向来伴随着种种隐忧。就像如今 ChatGPT 让很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被淘汰。本片也拍出了这一科幻片最经典的母题——人工智能的反客为主。机器人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不仅对上班游刃有余,还飞速适应了人类其他生活状态。他把抽烟喝酒发展成了兴趣爱好。还津津有味地看爱情电影,从图书馆里借来情感书籍。身份定位偏离到一定程度,就发展到了僭越的地步。赵局长原本有个女友小杨,但因工作繁忙两人聚少离多,感情一直不温不火。小杨曾拜托赵局长动用关系把她也调到科研局,被老实怕事的赵局长拒绝了。一天,赵局长原本约好与小杨共进晚餐,没料临时来了个会。他只好在门口贴了张纸条,告知小杨取消约会。谁料,真赵局长前脚刚走,假赵局长就撕了纸条。还模仿人类的样子拾掇了一番,喷了一身香水,美美地前去赴约。赵局长的恋爱难题,到了假赵局长手里,居然轻轻松松就解决了。一见面,假赵局长就把家里钥匙送到了小杨手里,对她的所有要求全都应了下来。又有一日,上头发来文件,要求下传到各个部门。文件内容是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不良工作风气,消减文山会海的现象。假赵局长一看,这不是要绝了他后路嘛。他不仅没有按指示下传思想,还将文件偷偷藏了起来。这无疑给真赵局长捅了篓子。对女友没法交代,多年来树立的勤恳踏实的工作形象也尽毁。赵局长气急败坏,冲上去就是一巴掌,结果疼的只是自己的手。但好在,这些危机最终都被化解了。影片并没有着重呈现技术的双刃剑效应。片中,即使状况百出,最终决定权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。赵局长威胁机器人,如果他再违抗指令就被一键销毁。假赵局长马上乖乖把文件交出。没了文山会海后,赵局长决定给机器人换张皮,送到高危工作一线去。警告他,如不服从,就不给充电。机器人也有了反抗行为,背着赵局长买了充电线,自己在开会时偷偷充电。没料,买的是规格低的民用充电线,造成会场跳闸,瞬间陷入漆黑之中。类似种种人类危机,其实更像是一场场暂时失控的闹剧。实际上,影片比起对人工智能的担忧,更忧虑的是人类社会本身。片中处处讽刺了体制内工作的官僚作风,不必要的职场社交。强调了赵局长在职场中身不由己的无力和无奈 。片中,从酒局仓皇逃出时,赵局长与秘书的对白尽显其工作上的错位感。 ——你是不是病了?——没有没有。——那你刚才?——在设计上我有个想法。——那也不该失态啊。——这对智能人类研究很可能有所突破,请您来看看我的数据。——今天下午还有会,处长还在等你呢。赵局长迫于无奈,才会利用科技手段逃避问题。他将不愿意做的事移交给机器人,让他替自己适应糟糕的环境。但透过这一爽文的表象,不难发现根源问题从未得到解决。片中有一处极具现代感的画面,寓意鲜明。通往办公室的走廊,设计了八重一模一样的大门。推开这扇门,还有下扇门,给人一种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错觉。这一设计观感颇有气势,但实际只会给人平添麻烦,让实际工作的开展变得异常艰难。讽刺的正是流于形式,徒有其表的工作。赵局长给机器人灌输工作观念时,提到工作有喜欢的部分也有不喜欢的部分,机器人只需要做不喜欢的那部分。但具体哪部分是喜欢的,哪部分是不喜欢的呢?赵局长也说不清楚。也正像那八重一模一样的大门,他也很难去界定哪几扇自己推开,哪几扇让机器人代劳。当不喜欢的部分满溢到喜欢的部分,假赵局长也就一点点吞没了真赵局长的生存空间,直至完全取代。换个角度看,这不正是工作对人的蚕食、异化?赵局长的危机,早在机器人出现之前就已然存在了。在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前,赵局长为机器人准备衣服时。他看到一套满意的西装,下意识说「这个不错,适合开会。」秘书惊讶地问,「开会?」赵局长连忙改口,「适合工作。」开会与工作划上了等号,可见工作早已变了味。赵局长还给机器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逻辑。即,工作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,不想做什么就不做。而是只有做了不想做的,才能去做想做的。因此,假赵局长应该爱上开会。显然,这是赵局长原本用以自我麻痹的话术,也是很多现代人面对工作自我规训的方式。但赵局长最终没能说服自己。便只能将这一套强行灌输给没有情感判断能力的假赵局长。因而,机器人更能更像他分裂出去的一部分自我。当他失去工作的自由时,他只能在自我身上建构起另一套权力关系,牺牲部分人格,保全另一部分人格的自由。类似《人生切割术》中,让人的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产生记忆分离,个体一部分永远被囚禁在工作里,另一部分完全属于生活。虽说相较之下,此片带着 80 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气息,赵局长并不是为偷懒才创造一个机器人,他只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专心搞科研。但最后的结果还是相似的。赵局长不仅没有从工作中解放出来,还彻底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完整性。究其根本,系统的问题,无法绕过系统得到解决。赵局长和同事聊天时,发现对方虽是会召开方 ,但也厌恶开会、怕开会。那又为什么要开会呢?「中央开了,部里开了,省上开了,我们不开,没法交代。我不开行吗?这可是个态度问题。」赵局长的秘书,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工作异化了的形象。她比假赵局长更像一个机器人,固守时间表,完全不懂得变通。口头禅是「不去不好吧?」即使发现赵局长被机器人取代,也坐怀不乱。因为,作为一颗系统中的螺丝钉,目的只是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。赵局长借机器人逃避问题的方式,反而加固了工作既有的逻辑壁垒。当赵局长发觉一切开始失控,决定教育假赵局长时。假赵局长的反应是「那么咱们也开个会」。后来,上头整改官僚作风后,赵局长满心欢喜地辞掉了机器人,信心满满地投入工作。却发现一切仍是骗局,批评归批评,会还是照开不误。假赵局长在会上发言,「有些人想多工作,有人就是不让干」,俨然官僚做派。在机器人毁灭人类之前,人类已经先一步钩织了厚厚的茧房,将自己困在了绝境中。这一深刻的主题表达,正是这部影片作为国产科幻片的前卫之处。和现在拼技术的重工业科幻片不一样,它本质是一部职场讽刺片,和黄建新的另一部《黑炮事件》是共通的。两部电影的主角都叫赵书信,片里还又提「下棋」,对形式主义、官僚作风的批判更是一脉相承。由此再回到 ChatGPT 话题,就能更清晰地发现问题所在。很多人发觉自己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风险,本质上其实是工作原有的风险。ChatGPT 完全可以取代一些爆款文案,精准复刻微博、小红书风格。正说明很多人做的都是一些千篇一律、惰于思考的工作,就像赵局长满篇空话、套话的发言稿,不顾内容的「同意」。即使不被人工智能取代,也还是会被其他人取代。学生能靠 ChatGPT 交作业也反过来说明,老师给出的作业要求本身是有问题的。真正有卓见的老师,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掉新技术,而是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实现更好的教育。毕竟,教育真正的建树,正在于那些 ChatGPT 永远无法替代掉的部分。当下,整个社会情绪都流露着对工作的深恶痛绝。早日退休,不再工作成了大部分人的终极理想。但人们仅仅是厌恶工作吗?实际上,反抗的是乏味、冗余的世俗价值标准。厌恶的是像电影中那样,将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会议和社交里。那么或许,我们该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的革新。而是我们自身的不革新。全文完。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